媒体报道
国际专家将赴杭评估运河申遗不仅要有“小桥流水”,更要有“人家”
发布日期:2013-09-26来源:

2013-09-25 杭州日报

通讯员 王英翔 张佳英

  记者 曾瑞阳 涂孝丰 文+摄

 

遗产标志竖式碑 遗产界桩落地

享誉海内外的京杭大运河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一曲文化的乐章,是杭州的一张世界级“名片”。这几天,国际组织将委派专家对大运河申遗点段的保护管理状况进行实地评估验收,然后出具报告。这份报告,对于大运河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也牵动了杭城市民的心。

众所周知,大运河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遗产,其保护工作绝不是一昧地严防死守,而是始终同利用、发展结合。民众是运河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没有了“人”,大运河就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大运河不仅要有“小桥”、“流水”,更要有“人家”。只有真正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愿意并且能够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才能实现大运河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而这一点,是申遗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杭州市运河综保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运河承载的是我们一座城市共同的财富,大运河这些年的整治、开发与保护,每一个微小动作背后都有群众积极参与的身影。

市民的守护行动

细心呵护这条带来繁荣与生命的河流

2006年7月,大运河建设信托发行,不到半个月,市民拿出2亿私房钱认购一空,激发他们投资冲动的,是保护古运河的责任和对家乡的热爱。

2006年10月1日,“万人手拉手走近大运河”活动启动,近十万群众身穿红色运动衣在彩旗招展的运河两岸,手拉着手,欢呼阵阵,见证大运河辉煌一刻。

2009年10月,西湖、运河首次互动燃放烟花,形成“一湖一河”交相辉映的胜景。

2010年4月,杭州运河“大兜老街”征名,短短几天,参与者已达上千人,应征品牌名数千个,应征宣传语上千条。应征者不乏专业人士,如广告策划师、作家、诗人等,但更多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

2013年6月,上万名杭州市民参与,评选出运河十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各项运河考察活动让运河更年轻有活力,志愿者们温暖的微笑和细致的服务让运河充满人文气息,运河工作者们的心情劳动让运河更整洁……运河是杭城的血脉所在,居住在运河边的人们,世世代代细心呵护这条带来繁荣与生命的河流,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在开发、整治、保护、宣传大运河的过程中,市民们纷纷建言献策、身体力行,为运河的保护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几代传承的缩影

一群学生和他们的

运河文化探寻之旅

“文化遗产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因此,没有孩子参与的申遗工程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也始终坚信,要永远保护好我们的大运河,希望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一直坚持宣传保护京杭大运河的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说道。

王崧舟经常带着学生坐游船,走古桥,这是一堂别具一格的语文课:

游船徐徐前驶,古老的拱宸桥和崭新的登云桥映入学生的眼帘。

“这两座桥至少有50处不同。”王崧舟话音未落,学生们就晃着脑袋,观察起两座桥,并开始争先恐后地说着两者的不同,一会儿就指出了18处。“老师,两座桥宽度不一样!”“你怎么知道?”“因为船通过桥的时间不一样!”听到学生的回答,王老师不禁击掌叫好。

从此,王崧舟和拱宸桥小学开启了运河文化的探寻之旅。每年的春假和秋假,拱宸桥小学的学生就会从拱宸桥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考察大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一直要到北京通州的运河公园,这得花上七八天的时间,学生们也因此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考察日记。

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一门非常独特的校本课程,叫做《我与运河》。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上这门课,一直学到小学六年级为止。2003年成立的运河少年文化研究院,是全国第一个以少年儿童为主的研究京杭大运河的团体,有10个专题研究组,分别为地理、教育、经济、军事、政治、文学、旅游、生态、历史、未来。每个专题小组有四五十位队员。多年来,学生研究面很广,有杭州坊巷研究、运河船上人家研究、杭州老字号研究、拱宸桥历史与保护研究、运河石拱桥研究、运河各段水质的比较研究、运河拱墅段人文景观研究等,部分课题的研究报告被研究所汇编成册。学校还建起第二代运河文化研究院。采用虚拟成像、电子沙盘、二维码技术、拉力传感器结合船体模型等科技手段,为拱小师生提供一个更好地了解运河文化的平台。

运河的文化就像粒种子,牢牢地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日积月累成长为大树。


——民众对运河文化的传承,是这一“活态遗产”极具价值的部分